7月16至17日,三明学院信息工程学院“传承非遗文化,弘扬民族精神”实践队奔赴宁化,开启一场非遗文化探寻之旅。
实践队首站抵达宁化活字印刷术体验馆,在工作人员指导下,队员们有序开展活字排版、刷墨、印刷等操作。从挑选字模、精准排版,到均匀施墨、轻压拓印,每一步都凝聚着对传统技艺的敬畏。活字印刷馆负责人表示:“活字印刷术的‘活态’排版原理和高效复制特性,曾是文明传播的重要推动力,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关注这项非遗技艺,希望在现代人工智能技术的帮助下能让活字印刷发扬光大、源远流长。”
在宁化治平玉扣纸制作工坊,实践跟随非遗传承人沉浸式体验砍竹、浸泡、蒸煮、抄纸等造纸工序,见证一根毛竹蜕变为“纸中丝绸”的全过程。匠人一边演示抄纸的“荡帘入浆”手法,一边讲解:“玉扣纸因质地莹润、千年不腐,曾是古籍印刷和外交国礼的上选。但现代机械造纸的冲击,让传统作坊仅剩寥寥。”队员们通过亲身体验,深刻感受到古法造纸的智慧与濒危现状,提出可通过短视频记录工艺流程,扩大非遗影响力。
带着非遗体验的收获,实践队员走进宁化师范附属小学,通过“展览+课堂+互动”三位一体的形式开展非遗传播。活字印刷的《三字经》拓本、玉扣纸制作的仿古线装书吸引孩子们驻足;专题讲座中,队员们以“一粒活字如何改变世界”“一片玉扣纸承载的华夏记忆”为题,讲述非遗背后的文明密码;互动环节里,小学生们亲手排版印刷诗句、触摸玉扣纸的细腻纹理,在体验中点燃对传统文化的热爱。校长感慨:“这种沉浸式传习比课本教学更生动,希望高校实践团队常来播撒文化种子。”
此次宁化之行,“深度体验+创新传播”的模式,既让实践队员切身领悟活字印刷术、玉扣纸制作技艺的文化内涵,又通过数字化传播与校园传习推动非遗文化在青少年心中扎根,助力古老非遗在代际传递中延续生命力。
(信息工程学院/供稿)